臭氧層耗蝕



在地球上空約10 --- 25 公里間之臭氧 ( Ozone  ) 層對保護地面上的生物免於強烈、致癌之紫外線的侵襲佔有極重要的角色,如沒有它,生物們幾乎無法存活。

自1957年以來,科學家們陸續發現在南極北極上空的臭氧層濃度不斷下降,而造成臭氧層耗蝕之現像;尤其,前者在每年 9/10月之春天時節情況特別嚴重;在1987年時,其範圍已約有美國墨西哥合起來的面積。這使得人們之皮膚癌、白內障及遺傳基因和免疫係統破壞之相關病例增加,榖物收成減產,室外建材與配電線路絕緣材料容易老化,而南冰洋的浮游生物被殺滅使得食物鏈遭受重大影響。

已知其成因主要來自冷媒、溶劑與噴霧性家用品內的四氯化碳 ( CFC ) 中的氯原子和海龍滅火器與肥料裡的溴釋出大氣中而與臭氧結合。

1987年起,始於140國在加拿大所簽定的蒙特婁議定書 ( Montreal Protocol ) 經多次會議已決定廢除使用四氯化碳及溴化甲醇等會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之時間表。

國內已有廠商推出使用不破壞臭氧層的冷媒之家用環保冷氣機

即便現在全面停用含有破壞臭氧層之化學物質的用品,也要超過 100 年後才能使臭氧層恢復正常。

有關臭氧層耗蝕之其它資訊,請按這裡